Mar 12 2006
後備
還記得早一陣子在聽《風蕭蕭》的網上廣播,聽著蕭若元先生評論倪匡先生所寫的《衛斯理》其實是很沒水準的,原因是很多故事都天馬行空而且也不能自完其說;作爲一個《衛斯理》的忠實讀者,聽著我其實是幷不太大同意,雖然我也同意倪匡先生有一點濫用了外星人作爲理由,而令讀者幻想空間減低了。平心而論,倪匡先生值得佩服之處,幷不說蕭先生所說的故事起承轉合,而是他豐富的想像力而制告無窮的題材;反過來說,蕭先生的強項就是說故事的嚴緊組織和學識廣博,但他的想像力卻是一般。
不知我的朋友有看過《衛斯理-後備》沒有呢?所說的其實和《謊島叛變》的差不多,但所不同的是《後備》是一本二十多年前的作品。那時所謂的複制技術可能只在實驗室的一些紙上談兵的想法而己,相信還沒有想到可以利用複制技術來延續人類自身的生命;而倪匡先生已經把這想法變成一個很有組織的故事了,只是在那裏的複制人是一些沒有思想的白痴而已。《謊島叛變》把這課題設立得更進一步,把知慧和思想賦與給複制人,然後透過林肯和喬丹的角色說出複制人也有生存的權利;可是最重要的論點只是很輕輕的帶過,反而倪匡先生還有企圖把這個“複制人的生存權利”去探討一下,但由于他把複制人設置爲沒思想的白痴,所以到最後他還是用不作結論的手法來令讀者沒有殺害人的那種沉重感。
又或者由于那時幷沒有成熟的複制技術應用(多利複制羊是一九九七年“出生”于這個世界的),大家對這個事情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也不甚了了;可是現在的生化工程發展實在是一日千里,我相信在《後備》和《謊島叛變》中所描繪的事情一定會出現-人體保險計劃,而我們又將會如何面對呢?如果“他們”(複制人)像衛斯理中只當作一個活動的後備人工器官,可能問題還沒有那麽的複雜,當然從道德上我們會有一些翻天覆地的慨念改變,畢章“他們”真的是一個生命體來的,哪管“他們”其實是從一個細胞中培育出來的。但試想像如果“他們”擁有思想的話,不單是從本體繼承過來的思想,還有就是“他們”從長大過程中發展中所産生的思想,那時我們是不是又能把“他們”作爲一個細胞來看待呢?《謊島叛變》雖然成功的營造了一個正和邪的氣氛,令到觀衆看到複制人被解放而感到大快人心,可是又有沒有想過那些給解放了的複制人和現實社會的關糸是會變成怎樣的呢?他們的身份又會怎樣處理呢?和本體的關糸究竟會對整個社會體糸帶來什麽的沖擊呢?這些問題我相信一定會在不久的日子裏讓我們遇到的。
還有如果科技再發展下去,配合著複制人,思想轉移也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更加爆炸性的課題,我們現在雖然有著很多不同的渠道去吸取知識,而令到我們可以從很短的時間上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也要十多年),但只要人一死了,所有這人所學所知的就會消失,而後人就只可以重新再摸索。所以也有人說如果可以有思想的轉移,人類的科學發展會幾何級數的進展著;曾經看過一本書說可以利用複制人的技術,把本體複制然後再作思想轉移;要是真的可行的話,那在上段所說的情況又會更爲複雜。要是可以轉移給其它人時,那整個世界的生態又會變成怎麽樣呢?